藥師週刊 - 解表化濕理脾胃的藿香正氣散 - 藥物,藥學討論
By Ida
at 2016-04-30T07:15
at 2016-04-30T07:15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taiwan-pharma.org.tw/weekly/1788/1788-5-1.htm
◎文╱藥師趙孝憲
一、病因與病機
每當夏秋之際,因天氣炎熱濕氣重,加以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起居不慎,常會發生「
外感風寒,濕滯內停」的表濕證[1],其臨床表現除有表證之外,尚可兼見腸胃道異常之
症狀;常見者有:發熱、頭重,腹痛腹脹,胸膈痞悶,嘔吐泄瀉,苔膩脈濡。
濕屬陰邪,為長夏之主氣。濕邪犯表與風寒相夾,阻遏衛陽,故見發熱、惡寒、無汗;因
濕性重濁黏滯,一旦困於肌表,則氣血運行不暢,常見肢體困重痠楚;經曰:「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又脾屬太陰、為陰臟也;其性喜燥惡濕,若其人平素脾胃虛弱,一經
「風寒外感,濕滯內停」則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升降失序而生脹滿痞悶,若脾不能升清
則瀉、胃不能降濁則吐。從臨床方面來檢視,本證發病的原因,無論是外感或內傷,基本
上,終將有「濕凝氣阻,中焦運化失職」的病理表現出現[2],因之,不僅治宜解表,更
須同時化濕、理脾胃;方用藿香正氣散。
二、組成與主治
藿香正氣散最早收錄於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方中組成為:藿香9克,紫蘇、白芷
、大腹皮、茯苓各3克,白朮、陳皮、半夏、厚朴 、桔梗、甘草各6克,上為細末,每次6
克,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本方著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的效用稍緩,主要用於惡
寒發熱頭痛,嘔吐泄瀉,胸膈悶,脘腹痛脹,舌苔白膩,脈象濡緩。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腸
胃型感冒、急性腸胃炎或是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等症狀。[5、7]
三、方義
1. 君:藿香—芳香、解表化濕,兼以和中止嘔。
2. 臣:紫蘇、白芷—助藿香解表散寒,兼化濕濁。
3. 佐:半夏、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 。大腹皮、厚朴—行氣化濕,理氣除滿。茯苓
、白朮—健運脾胃。桔梗—宣肺利膈。
4. 使:甘草—調和脾胃。
因濕為長夏之氣,若暑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而內傷於濕者,通常皆建議選用具化濕兼解
表作用之藥物為上[3],如藿香屬之,故以為君。厚朴行氣滯、散實滿,為燥濕除脹之首
選藥物;白朮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為治脾胃氣虛,水濕不化之要藥;二藥相配伍,一消
一補,共奏益氣健脾,燥濕除滿之功[4]。再配伍陳皮,進而可使脾胃升降有序,吐瀉可
除。至於遏傷衛陽,肺衛失調,可配伍桔梗以加強宣肺化濕的效果,俾免濕邪留戀於氣分
。反觀濕濁與不正之氣所以傷人,皆由中氣不足使然;因此組方中苓、朮、甘草不僅可去
濕、理脾胃、還能扶助正氣,所以正氣復則邪自退也[2]。吳昆說:「內傷者調其中…調
中則能正氣於內矣,外感者疏其表…疏表則能正氣於外矣。」[3]
四、配伍
藿香正氣散雖曰可表裏同治,但組方重點卻偏重於「化濕和中」所以應用時、不必拘泥於
表證之有無,只需把握胃腸功能紊亂,中焦升降失常的病機即可[5、6]。此外,為加強水
濕之運化能力,酌情亦可以蒼朮易白朮,就如《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所云:「以蒼朮
易白朮,於濕重者尤宜。」。[6]本方是芳香化濕,利氣行津,升清降濁,扶正袪邪,表
裏同治數法的合用。(待續)
五、禁忌
單純風寒外感者,以及脾胃虛寒或濕熱霍亂之吐瀉,均非本方所宜。
參考資料
1. 楊進、黃煌、朱麗江:一百天學開中藥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54。
2. 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7。
3. 李飛、柴瑞霽、樊巧玲:方劑的配伍方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6。
--
卍~卍~卍~卍~卍~卍~ 嘉察仁波切《聽即解脫咒》 ~卍~卍~卍~卍~卍~卍
★Ah Ah Sha Sa Ma Ha ★阿 阿 夏 沙 嘛 哈
★Ma Ben Dharma Ra Ra ★嘛 北 當 嘛 RA RA
★Ha Gan Ga Ah Sha La ★哈 港 嘎 阿 夏 拉
★Sa Den Dharma Da Li ★沙 殿 當 嘛 達 哩
★Ga Ha Na Ah Li Ta ★嘎 哈 哪 阿 哩 答
--
◎文╱藥師趙孝憲
一、病因與病機
每當夏秋之際,因天氣炎熱濕氣重,加以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起居不慎,常會發生「
外感風寒,濕滯內停」的表濕證[1],其臨床表現除有表證之外,尚可兼見腸胃道異常之
症狀;常見者有:發熱、頭重,腹痛腹脹,胸膈痞悶,嘔吐泄瀉,苔膩脈濡。
濕屬陰邪,為長夏之主氣。濕邪犯表與風寒相夾,阻遏衛陽,故見發熱、惡寒、無汗;因
濕性重濁黏滯,一旦困於肌表,則氣血運行不暢,常見肢體困重痠楚;經曰:「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又脾屬太陰、為陰臟也;其性喜燥惡濕,若其人平素脾胃虛弱,一經
「風寒外感,濕滯內停」則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升降失序而生脹滿痞悶,若脾不能升清
則瀉、胃不能降濁則吐。從臨床方面來檢視,本證發病的原因,無論是外感或內傷,基本
上,終將有「濕凝氣阻,中焦運化失職」的病理表現出現[2],因之,不僅治宜解表,更
須同時化濕、理脾胃;方用藿香正氣散。
二、組成與主治
藿香正氣散最早收錄於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方中組成為:藿香9克,紫蘇、白芷
、大腹皮、茯苓各3克,白朮、陳皮、半夏、厚朴 、桔梗、甘草各6克,上為細末,每次6
克,薑二片、棗一枚水煎溫服。本方著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的效用稍緩,主要用於惡
寒發熱頭痛,嘔吐泄瀉,胸膈悶,脘腹痛脹,舌苔白膩,脈象濡緩。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腸
胃型感冒、急性腸胃炎或是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等症狀。[5、7]
三、方義
1. 君:藿香—芳香、解表化濕,兼以和中止嘔。
2. 臣:紫蘇、白芷—助藿香解表散寒,兼化濕濁。
3. 佐:半夏、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 。大腹皮、厚朴—行氣化濕,理氣除滿。茯苓
、白朮—健運脾胃。桔梗—宣肺利膈。
4. 使:甘草—調和脾胃。
因濕為長夏之氣,若暑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而內傷於濕者,通常皆建議選用具化濕兼解
表作用之藥物為上[3],如藿香屬之,故以為君。厚朴行氣滯、散實滿,為燥濕除脹之首
選藥物;白朮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為治脾胃氣虛,水濕不化之要藥;二藥相配伍,一消
一補,共奏益氣健脾,燥濕除滿之功[4]。再配伍陳皮,進而可使脾胃升降有序,吐瀉可
除。至於遏傷衛陽,肺衛失調,可配伍桔梗以加強宣肺化濕的效果,俾免濕邪留戀於氣分
。反觀濕濁與不正之氣所以傷人,皆由中氣不足使然;因此組方中苓、朮、甘草不僅可去
濕、理脾胃、還能扶助正氣,所以正氣復則邪自退也[2]。吳昆說:「內傷者調其中…調
中則能正氣於內矣,外感者疏其表…疏表則能正氣於外矣。」[3]
四、配伍
藿香正氣散雖曰可表裏同治,但組方重點卻偏重於「化濕和中」所以應用時、不必拘泥於
表證之有無,只需把握胃腸功能紊亂,中焦升降失常的病機即可[5、6]。此外,為加強水
濕之運化能力,酌情亦可以蒼朮易白朮,就如《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所云:「以蒼朮
易白朮,於濕重者尤宜。」。[6]本方是芳香化濕,利氣行津,升清降濁,扶正袪邪,表
裏同治數法的合用。(待續)
五、禁忌
單純風寒外感者,以及脾胃虛寒或濕熱霍亂之吐瀉,均非本方所宜。
參考資料
1. 楊進、黃煌、朱麗江:一百天學開中藥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54。
2. 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7。
3. 李飛、柴瑞霽、樊巧玲:方劑的配伍方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6。
--
卍~卍~卍~卍~卍~卍~ 嘉察仁波切《聽即解脫咒》 ~卍~卍~卍~卍~卍~卍
★Ah Ah Sha Sa Ma Ha ★阿 阿 夏 沙 嘛 哈
★Ma Ben Dharma Ra Ra ★嘛 北 當 嘛 RA RA
★Ha Gan Ga Ah Sha La ★哈 港 嘎 阿 夏 拉
★Sa Den Dharma Da Li ★沙 殿 當 嘛 達 哩
★Ga Ha Na Ah Li Ta ★嘎 哈 哪 阿 哩 答
--
Tags:
陳皮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停藥症狀就會出現
By Jacob
at 2016-04-24T14:17
at 2016-04-24T14:17
藥師週刊 - 理氣中藥陳皮應用
By Thomas
at 2016-04-20T08:04
at 2016-04-20T08:04
藥師週刊 - 溫清飲之現代應用
By Rae
at 2016-04-18T11:50
at 2016-04-18T11:50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 便秘的中醫療法
By Gary
at 2016-03-25T15:55
at 2016-03-25T15:55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 - 肝膽保養之道
By Hedy
at 2016-03-19T11:51
at 2016-03-19T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