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對感冒治療的比較 - 藥物,藥學討論
By Harry
at 2022-02-27T15:09
at 2022-02-27T15:09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giveUstars (牧民)》之銘言:
: 藉由這段參入一個最近北區中醫界很有趣的討論
: 總之故事大概是涉入"中醫經脈最原始的樣貌跟現在的樣貌不同"
: 據此有些老前輩認為,後世流傳的經典多被人加油添醋,是「偽書」
: 認為學習該回到古典而不應去學那些偽書
這個觀點是很常聽到,中醫就要回到最原始的開頭,
如G大所分享的,古今族群狀況其實不太一樣,飲食、工作生活環境、作息壓力都不同....
在歷史上就出現多次 溫補-寒涼-溫補-寒涼這樣的套路轉換,後代的人批評前代
古方不能治今病,有時候的問題就在於病人族群不同,就算出現同一症狀,
治法及預後也可以不同。(陽虛體質的腹瀉與陰虛體質的腹瀉有不同)
或者是同一時代有的中醫師大開熱補藥,另一派的開一堆冷藥瀉藥,互相攻擊。
因為自己面對的病人族群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不同也是可以預期。
所以審慎的觀察自己的病人族群,保持開放的態度去學習是會較好。
要批評別人前先注意他所面對的病人群特徵的不同,不然會淪為吵架。
經脈最原始的樣貌從單穴單穴不相連繫...到五十二病方手足十一經且均向心狀,
再到黃帝內經的手足十二經相互順接...哪個是所論的最原始的開頭?
我比較關注的是為什麼會這樣的演進?
某個醫家連連看,無腦的後人照抄沿用?臨床上療效有用的歸納?
扎針得氣感傳的長期紀錄? 還是練氣士內景"看到"經絡這樣流動....
可能很多種原因改變了經絡的歸納方法。
重點是現代臨床上這樣使用的實效是如何?
: 這剛好跟另外一些老前輩主張中醫需應用儀器介入取得突破,有觀念上的衝突
承繼舊學,開創新思路,
: 我們除了檢討歸納系統是否客觀(或者為"偽")之外,
: 如何把「族群、介入、後續觀察」更合理精進
確實是要去注意
族群、症狀與診斷/鑑別(歸納系統)、介入、療效評估
舉個李士材病案為例
治吳君明,傷寒六日,譫語狂笑,頭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眾議承氣湯下之。
士材診其脈浮而大,因思仲景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與桂枝湯。眾皆咋舌,以譫語狂笑為陽盛,
桂枝入口必斃矣。
李曰:汗多神昏,故發譫妄,雖不大便,腹無所苦,和其營衛,必自愈耳。
遂違眾用之,及夜而笑語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膠執,
向使狐疑而用下藥,其可活乎?
這裡其實就有中醫鑑別診斷的思路,
由病史來看,尚不能確定是太陽陽明、少陽陽明還是正陽陽明,
由季節來看,要在仲冬感寒比較容易,但要燥熱機會小點,
(要續查看看是否誤治或補冬補過頭)
如果從症狀:譫語狂笑、大便不通,似乎有承氣湯的症狀組合。
正陽陽明形成裏熱、裏實證,可以有頭痛,(表裡俱病,裏病為主)
但痛的部位以陽明經循行的前額頭痛為主,
跟桂枝湯證的膀胱經後項頭痛不太一樣。不過文中沒有提供線索可以分辨。
承氣湯證像調胃承氣湯證可以蒸蒸發熱、小承氣湯可以發熱發潮熱多汗、到大承氣湯
可以日晡所發潮熱、手足濈然汗出... 三者都可以譫語、腹脹滿...
但本患者雖不大便,腹無所苦,是個疑點。
陽明病有熱,從調胃、小承氣到大承氣湯是一個由小便利,然後津液越來越少
變成頻數但尿量不多最後到小便不利的過程。
但本患者小便利,且重點在小便清(顏色淡不黃),所以不太像承氣湯類,也是個疑點
承氣湯類脈常實滑數,較少浮脈,這也是個疑點。
桂枝湯證,天寒受寒比較容易出現,症狀可以有頭痛汗出脈浮,
如果出現變證也可以不大便,
但因小便清,所以又非承氣湯類的黃少小便,還是有可能有寒證需要溫熱的藥發汗。
但桂枝湯證較少譫語狂笑,文中對這個疑點有提出可能鑑別,是前醫發汗過度(麻黃湯??)
所以神昏譫妄,但因表證還未盡退,所以脈浮(仍有表證) 大(前發汗過度衛氣虛)
又有裡大便不通譫妄,所以表裡俱病,表證為主,當以汗解,故改桂枝湯和調營衛治療。
其他醫師的批評是奠基在認為是陽明熱盛(陽盛),所以再用桂枝湯這種熱藥,入口必加重
熱勢患者預後不佳。
李士材則根據他的鑑別診斷,認為仍應用桂枝湯,所以獨排眾議,並且由療效的觀察,
(以藥測證),也確實改善。
我們可以批評過去這類病案紀載的簡略,大致上都是勾勒骨架,
可以盡量從自己的初診病案的紀載稍微詳實或者至少在臨床思路的討論上,
能說清楚自己判斷的原因。
: 是否才是相較之下更為重要的事情?
: 畢竟先把後面的這段給鞏固住,再回頭修正歸納系統
: 跟直接打爆歸納系統一切回歸東漢末年相比
: 怎麼看中醫都經不起後面這種折騰了,現代醫學會直接輾過去。
: 但中醫訓練體系有沒有這樣的整體認知、或者認不認為自己需要這樣做呢?
如果一切回推到最原始的漢唐,忽略其後藥物、理論治療的新發展,
也看不到像李士材(李中梓)這類醫家,治療較近我們時代的人的臨床經驗,
這樣的折騰真的會很慘烈。
因為後面還有明清中醫科學化、中西匯通努力過的經驗,全部都放棄?
無可否認的
一個醫者應該要穩定自己的症狀診斷的系統,
在這樣的自我要求下,減少自身診斷的系統內誤差。
而與其他醫者的溝通,則傾聽去修正系統間的誤差。
整個體系扎根在基礎,
從症狀sensitivity或specificity研究開始做,
從學校教育先訓練基本的溝通工具(術語定義),以及溝通態度
到專家共識討論,大家尋求共識並保留各自的特色。
我想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這大概也得有共識才做得下去,
因為按目前的發展趨勢,中醫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
不在根基上勤懇努力,無疑是流沙上蓋城堡。
可以兩路進軍,但基礎建設絕不可少。這應該要是現代中醫師共識才對。
如果整個訓練體系沒有這樣的認知,(有時都在空耗)
那就從認同此點的中醫師自我要求開始做起,
進而去影響,最終到改變訓練體系。
如果想研究疫苗施打出現的副作用,不開中藥治療,
也可以從中醫的體質分析猜測容易出現的症狀,
並去觀察收集資料分析。
就像有一個問題也很有趣,喝咖啡為了提神,
但為什麼有些人喝咖啡反而不到半小時就嗜睡?
這類人西醫觀點如何解釋?中醫自己又怎麼看(或怎麼治療)?
解釋、治療跟療效如果能一致,累積久了其實也是一種進步。
--
--
: 藉由這段參入一個最近北區中醫界很有趣的討論
: 總之故事大概是涉入"中醫經脈最原始的樣貌跟現在的樣貌不同"
: 據此有些老前輩認為,後世流傳的經典多被人加油添醋,是「偽書」
: 認為學習該回到古典而不應去學那些偽書
這個觀點是很常聽到,中醫就要回到最原始的開頭,
如G大所分享的,古今族群狀況其實不太一樣,飲食、工作生活環境、作息壓力都不同....
在歷史上就出現多次 溫補-寒涼-溫補-寒涼這樣的套路轉換,後代的人批評前代
古方不能治今病,有時候的問題就在於病人族群不同,就算出現同一症狀,
治法及預後也可以不同。(陽虛體質的腹瀉與陰虛體質的腹瀉有不同)
或者是同一時代有的中醫師大開熱補藥,另一派的開一堆冷藥瀉藥,互相攻擊。
因為自己面對的病人族群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不同也是可以預期。
所以審慎的觀察自己的病人族群,保持開放的態度去學習是會較好。
要批評別人前先注意他所面對的病人群特徵的不同,不然會淪為吵架。
經脈最原始的樣貌從單穴單穴不相連繫...到五十二病方手足十一經且均向心狀,
再到黃帝內經的手足十二經相互順接...哪個是所論的最原始的開頭?
我比較關注的是為什麼會這樣的演進?
某個醫家連連看,無腦的後人照抄沿用?臨床上療效有用的歸納?
扎針得氣感傳的長期紀錄? 還是練氣士內景"看到"經絡這樣流動....
可能很多種原因改變了經絡的歸納方法。
重點是現代臨床上這樣使用的實效是如何?
: 這剛好跟另外一些老前輩主張中醫需應用儀器介入取得突破,有觀念上的衝突
承繼舊學,開創新思路,
: 我們除了檢討歸納系統是否客觀(或者為"偽")之外,
: 如何把「族群、介入、後續觀察」更合理精進
確實是要去注意
族群、症狀與診斷/鑑別(歸納系統)、介入、療效評估
舉個李士材病案為例
治吳君明,傷寒六日,譫語狂笑,頭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眾議承氣湯下之。
士材診其脈浮而大,因思仲景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小便清者,
知不在裡,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與桂枝湯。眾皆咋舌,以譫語狂笑為陽盛,
桂枝入口必斃矣。
李曰:汗多神昏,故發譫妄,雖不大便,腹無所苦,和其營衛,必自愈耳。
遂違眾用之,及夜而笑語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膠執,
向使狐疑而用下藥,其可活乎?
這裡其實就有中醫鑑別診斷的思路,
由病史來看,尚不能確定是太陽陽明、少陽陽明還是正陽陽明,
由季節來看,要在仲冬感寒比較容易,但要燥熱機會小點,
(要續查看看是否誤治或補冬補過頭)
如果從症狀:譫語狂笑、大便不通,似乎有承氣湯的症狀組合。
正陽陽明形成裏熱、裏實證,可以有頭痛,(表裡俱病,裏病為主)
但痛的部位以陽明經循行的前額頭痛為主,
跟桂枝湯證的膀胱經後項頭痛不太一樣。不過文中沒有提供線索可以分辨。
承氣湯證像調胃承氣湯證可以蒸蒸發熱、小承氣湯可以發熱發潮熱多汗、到大承氣湯
可以日晡所發潮熱、手足濈然汗出... 三者都可以譫語、腹脹滿...
但本患者雖不大便,腹無所苦,是個疑點。
陽明病有熱,從調胃、小承氣到大承氣湯是一個由小便利,然後津液越來越少
變成頻數但尿量不多最後到小便不利的過程。
但本患者小便利,且重點在小便清(顏色淡不黃),所以不太像承氣湯類,也是個疑點
承氣湯類脈常實滑數,較少浮脈,這也是個疑點。
桂枝湯證,天寒受寒比較容易出現,症狀可以有頭痛汗出脈浮,
如果出現變證也可以不大便,
但因小便清,所以又非承氣湯類的黃少小便,還是有可能有寒證需要溫熱的藥發汗。
但桂枝湯證較少譫語狂笑,文中對這個疑點有提出可能鑑別,是前醫發汗過度(麻黃湯??)
所以神昏譫妄,但因表證還未盡退,所以脈浮(仍有表證) 大(前發汗過度衛氣虛)
又有裡大便不通譫妄,所以表裡俱病,表證為主,當以汗解,故改桂枝湯和調營衛治療。
其他醫師的批評是奠基在認為是陽明熱盛(陽盛),所以再用桂枝湯這種熱藥,入口必加重
熱勢患者預後不佳。
李士材則根據他的鑑別診斷,認為仍應用桂枝湯,所以獨排眾議,並且由療效的觀察,
(以藥測證),也確實改善。
我們可以批評過去這類病案紀載的簡略,大致上都是勾勒骨架,
可以盡量從自己的初診病案的紀載稍微詳實或者至少在臨床思路的討論上,
能說清楚自己判斷的原因。
: 是否才是相較之下更為重要的事情?
: 畢竟先把後面的這段給鞏固住,再回頭修正歸納系統
: 跟直接打爆歸納系統一切回歸東漢末年相比
: 怎麼看中醫都經不起後面這種折騰了,現代醫學會直接輾過去。
: 但中醫訓練體系有沒有這樣的整體認知、或者認不認為自己需要這樣做呢?
如果一切回推到最原始的漢唐,忽略其後藥物、理論治療的新發展,
也看不到像李士材(李中梓)這類醫家,治療較近我們時代的人的臨床經驗,
這樣的折騰真的會很慘烈。
因為後面還有明清中醫科學化、中西匯通努力過的經驗,全部都放棄?
無可否認的
一個醫者應該要穩定自己的症狀診斷的系統,
在這樣的自我要求下,減少自身診斷的系統內誤差。
而與其他醫者的溝通,則傾聽去修正系統間的誤差。
整個體系扎根在基礎,
從症狀sensitivity或specificity研究開始做,
從學校教育先訓練基本的溝通工具(術語定義),以及溝通態度
到專家共識討論,大家尋求共識並保留各自的特色。
我想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這大概也得有共識才做得下去,
因為按目前的發展趨勢,中醫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
不在根基上勤懇努力,無疑是流沙上蓋城堡。
可以兩路進軍,但基礎建設絕不可少。這應該要是現代中醫師共識才對。
如果整個訓練體系沒有這樣的認知,(有時都在空耗)
那就從認同此點的中醫師自我要求開始做起,
進而去影響,最終到改變訓練體系。
如果想研究疫苗施打出現的副作用,不開中藥治療,
也可以從中醫的體質分析猜測容易出現的症狀,
並去觀察收集資料分析。
就像有一個問題也很有趣,喝咖啡為了提神,
但為什麼有些人喝咖啡反而不到半小時就嗜睡?
這類人西醫觀點如何解釋?中醫自己又怎麼看(或怎麼治療)?
解釋、治療跟療效如果能一致,累積久了其實也是一種進步。
--
--
All Comments
By Connor
at 2022-03-04T11:20
at 2022-03-04T11:20
By Ivy
at 2022-03-09T07:31
at 2022-03-09T07:31
By Connor
at 2022-03-07T07:34
at 2022-03-07T07:34
By Ingrid
at 2022-03-12T03:45
at 2022-03-12T03:45
By Leila
at 2022-03-07T07:34
at 2022-03-07T07:34
By Lily
at 2022-03-12T03:45
at 2022-03-12T03:45
By Todd Johnson
at 2022-03-07T07:34
at 2022-03-07T07:34
Related Posts
用藥問題請教
By Joseph
at 2022-01-18T10:50
at 2022-01-18T10:50
中西醫對感冒治療的比較
By Una
at 2022-01-17T21:21
at 2022-01-17T21:21
中西醫對感冒治療的比較
By Olga
at 2022-01-17T18:52
at 2022-01-17T18:52
如何降低全麻的副作用?
By Yedda
at 2022-01-07T13:17
at 2022-01-07T13:17
胃酸逆流,吃PPI 藥效短暫怎麼辦
By Audriana
at 2021-12-27T21:12
at 2021-12-27T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