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精英紛投入中醫研究 - 藥物,藥學討論
By Iris
at 2011-01-26T10:19
at 2011-01-26T10:19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28/n3008614.htm
隨著各種病毒變種進化,許多西醫束手無策的疾病在中醫手下藥到病除,
使得中醫不但引起矽谷許多高科技精英投入,例如今年才膺選為台灣中
研院院士的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孟懷縈去年拜漢唐中醫院長倪海廈為師,
開始投入研究中醫;認為高科技投資已難賺錢的創投業者,也開始對中
醫產生投資興趣。
「中醫的治療成本是西醫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更少,從感冒到
癌症都可以治,使得大家開始思索起中醫的智慧。」擁有史丹福電機博
士、柏克萊MBA學位,目前為史丹福訪問學者並從事創投業的李宗恩,目
前最自豪的學位名稱之一可能是漢唐中醫學院學生。
李宗恩說,他開始研究中醫起因於五年前父親罹患肝癌,當時台大醫院
為他父親進行栓塞,把2公分的腫瘤割掉,但全家人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栓
塞。腫瘤割掉的三個月後,他父親長出新的6公分的腫瘤。
父視的病使李宗恩產生了學習中醫的動機,並在拜倪海廈學習中醫後,親
自為父親以中醫方法治療。雖然因治療時機太晚而無法挽救癌症病情,但
他父親最後的三個月生活品質很好,除了腹水過多外,並無太大病痛。
在惠普(HP)公司擔任高層主管,去年才從惠普退休的科技人廖明煌,現
在於Sarat oga執業當中醫師。他在1993年時得了腕管綜合症,因此跟一位
骨傷科中醫老師,而開始了學習中醫的道路,後來也拜了倪海廈為師。
在惠普工作的最後六年,廖明煌白天在惠普上班,晚上執業當中醫師看診,
他並運用了中醫養生的方法讓自己保持精力充沛,即便白天晚上都工作也
不會疲倦。
廖明煌表示,目前他自己診所裡的病人已經多到「與眉齊高」,但單一診
所對中醫的整體貢獻很有限,因此他期望協助倪海廈播種,讓更多人暸解
中醫的博大精深與治病的奇效。他說,西醫治療H1N1流感要經過研究病毒
及開發疫苗等繁複的過程,而他用中醫的經方,病人兩天就可治癒。
「經方」正是倪海廈廿年來疾走呼籲的中醫道路,倪海廈認為,中醫一個
世紀以來走錯了方向,一直以西醫的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來做為病理
及診斷的依據,但真正的中醫必須回歸傳統經典才能有出路,其中包括黃
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等古藉經典。
遠見雜誌:矽谷高科技華人迷中醫
作者:張德齡 出處:2010年10月號 ?? 第292期
一群矽谷的高科技人,接觸中醫後, 開始打破中醫不是科學的迷思,同時
致力與他們的專業結合。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定位這個3000年前老祖宗留
下的智慧遺產。
9月4日的長週末,加州聖塔克拉拉會議中心擠滿上千人,其中包括來自矽谷
各界的華人精英,例如剛入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的史丹佛大學教授孟懷縈、
聖荷西州立大學工學院院長魏文憶、宏道公司首席執行長陳丕宏以及創投家
王大成等。
但這次他們不是來參加高科技年會,而是前來聽中醫師倪海廈教授的演講。
中醫與高科技?乍聽之下似乎有些反差。
但其實,近幾年來愈來愈多的科技人開始對中醫有興趣,他們不只要打破中
醫不是科學的迷思,同時致力讓兩者專業結合。
聽聽他們的故事,或許許多人會重新定位這個3000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遺產。
工程師 分享中藥救低血糖兒
例如今年39歲的張志偉。兩年多來他利用工作之餘進修中醫,白天的他是矽谷
知名軟體科技公司的資深研發工程師,晚上他會研讀中醫經典或是和網友討論
最新的處方,週末及假日去中醫大學上課。
但是張志偉平時工作繁忙,能夠花在中醫的時間畢竟有限。
張志偉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機博士。
張志偉笑說,如果能夠拿出他念博士時的精神,一定可以快速提高功力。
他曾在網路上發表〈邁向中醫之路〉一系列文章,看了令人動容。原來十多
年前,他的父親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他眼睜睜地看到父親三年內痛
苦的化療過程,從當年精壯的北方大漢,變成乾枯的瘦小老人,最後痛苦的
離開。他形容這個治療過程,在他心中成了永遠抹滅不去的痛。
多年後,他無意間發現一個中醫網站,網路上的種種案例,對照到父親的化
療過程,讓他驚覺中醫的奧祕,中西醫理論的大不同,讓他對中醫產生濃濃
的興趣。
不過,真正讓他開始鑽研中醫,是他一出生就患有低血糖症的兒子,出生不
到兩個月,便經歷了三次全身麻痺的手術,每天都必須服用胰島素抑制劑。
小孩病情雖然得到控制,但是身體虛弱,經常感冒,起先他求助中醫朋友,
後來乾脆自己研究。現在,他的兒子六歲了,經過中藥調養,氣色愈來愈好,
每天必須吃的西藥,也逐漸減少。工程師背景出身的他,經過兩年鑽研後,
很肯定中醫是一種科學的方法。
有趣的是,他認為中醫治病的思惟,和工程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本質上是
一致的。
以工程師的方式來看中醫,張志偉有這樣的看法: 工程師每天解決極端複雜
的問題的方式,就是在瞭解問題的本質後,建立一種簡化的模型,這個模型
必須要能夠精確的抓到問題的重點,在此模型之上,進而推導出解決方案。
人體運作也是極端複雜的,中醫講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就是
在千年來無數的實踐中,歸納出來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之上,對疾病的本質,
加以定性、定位、和定量,進而推導出用藥和治療方案。
創業家 迷上中醫系統性思惟
迷上中醫的矽谷工程師還有許多。例如同樣擁有工程背景的李宗恩,目前是矽
谷Maitreya Fund I LP的合夥人。 五年前,他的父親罹患肝癌,經過化療後,
原本直徑兩公分的腫瘤,不到三個月,竟又長出六公分。在經歷兩次的栓塞治
療,病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來愈惡化。李宗恩開始求助於中醫,原本的他
也是半信半疑,後來發現父親本來身體虛弱,經過中醫的治療,可以生活得像
正常人一般。
通常,像他父親「多發性肝癌」的病人,最後都會非常疼痛,只能靠施打嗎啡
過日子。
雖然他的父親終究還是離開了,但他認為父親在走前的生活品質很好,他開始
對中醫產生好奇,經常請益為他父親治病的中醫師倪海廈,並且拜他為師。
李宗恩對中醫充滿熱情,現在只要聊到這個話題,眼神便亮光,滔滔不絕。
李宗恩從小是個資優生,沒有考過高中及大學聯考,一路保送台大物理系,進入
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班的全額獎學金,同時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MBA。
跟張志偉一樣,他也發表過一篇〈中醫與科學〉的文章。李宗恩比喻「西醫就像
是化學醫學;而中醫則是物理醫學」,兩種是完全不同的醫療方式。
可惜地是,中醫不是主流,社會地位也沒有西醫高,最好的人才不會進入中醫。
研究中醫愈深,李宗恩就愈驚歎其中的奧秘。「其實很多病症,古書都有記載,」
他十分重視古書,認為當代中醫有太多的解釋與應用,卻不重視像《黃帝內經》
這樣的古書。
學習中醫四年多來,李宗恩替身旁的親朋好友治病,建立口碑。 現在的他正職
還是投資家,但開始準備考中醫執照,也在中醫大學做實習醫生,但他沒有轉行
做中醫的計畫,也不是為了賺錢,他有更遠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推廣中醫成為主
流。
目前李宗恩還有個特別的身分,就是史丹佛大學的訪問學者。他希望能夠做出結
合中醫與高科技的研究,他與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整體醫學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的學者與醫生們討論與交流,得到他們的支
持。
孟懷縈 亟思科技結合中醫
今年剛獲得中研院院士頭銜、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史丹佛大學電機系
終生講座教授孟懷縈,也是一個中醫迷。
她是一位學者,工程師,也是位矽谷的創業家。
1999年和現任史丹佛大學的校長海納森(John Hennessy)共同創辦通信公司銳訊
(Atheros Communications)。2001年她被科技財經雜誌《RED HERRING》封為十
大創業家之一。
五年前她開始研究《黃帝內經》。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以前的學生聊起
中醫,學生提到自己的膝蓋曾經受傷,連西醫都治不好,竟然被一位半路出師的
朋友給治好,那位朋友就是李宗恩。巧合的是,李宗恩也曾經是孟教授的學生。
後來,李宗恩也成為她與家人的健康顧問。
孟懷縈曾經在電機系開過以電子工程為基礎的生物醫學儀器(Biomedical
Electronics)課程,也曾做過科技運用在西醫領域的研究,她思考,或許可以著
手結合高科技與中醫的研究。
毫無疑問地,如何讓科技結合中醫,已是矽谷最夯的新課題。李宗恩表示,目前提
到中醫與高科技結合,往往還偏重在「萃取」與「煉藥」這些概念,但這些都還是
以西醫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中醫與高科技的結合包括如何去記錄病歷、偵測、
分析、智慧搜尋(Intelligent Searching),這也是矽谷最厲害的地方,」他說。
這也就是讓高科技在測量與分析上,做為中醫的輔助工具。
在測量的部分,以眼診為例,眼診主要是觀察兩個眼睛不同位置的形狀、顏色,對
光的反應等,依據中醫理論,這可以用來判斷健康狀況。如果能利用高解析度的數
位相機,可以直接存取,再由電腦做分析,就是科技對中醫的協助了。同樣的技術,
也可以轉來做「舌診」。
適用領域 標準化診斷流程
「其實做不難,但是要有人做,」李宗恩表示,目前醫學和工程結合的醫工系,都是
偏重在西醫;但很多中醫對看診把脈很有經驗,認為不需要使用儀器來輔助,這又產
生「標準化」的問題:到底需要記下什麼,必須要有數據做為證明。
在人工智慧方面,他認為中醫比較有整體系統。再者,中醫古書的正確性高,可輸入
上百本的古書做人工智慧分析,接近訓練一般中醫師的程度。
他認為這些都是提供中醫師標準化的工具,問診、治療、開藥就是醫生的責任,就好
比核磁共振攝影(MRI)只是輔助,不可能取代醫生。
創投家 看出檢測潛力商機
矽谷橡子園合夥人王大成以投資人的角度來分析,目前中醫在美國的大問題,就是
公信力不足,中醫師素質良莠不齊,如果能使用儀器測量,建立標準化,可以幫忙
建立公信力。
另一方面,西醫的收費分為測量(data taking)與醫生看診(data mining),是
分開的。
但是中醫是將兩者合併在一起,而且有些保險不給付。
王大成認為,或許可以好好思考在政治上需要做些甚麼,好讓主流認同。
其實中醫與高科技結合,可以為健保節省很大的成本。 根據醫療數據統計,在
美國90%的檢驗是不必要的。但是利用中醫的技術,卻可以有效地找出可能的病
源。
李宗恩指出,可以先利用中醫的眼診找出身體可能發生的問題,如此可以節省很
多的成本。孟教授亦表示,「美國要施行全民健保,需要新的理念來協助,中醫
與高科技結合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李宗恩指出,過去20年來,大筆經費捐給癌症研究機構,但得癌症的人愈來愈多,
並未下降。
「如果把捐獻金額的其中1/3,甚至1/10捐給中醫做研究,效果會更好,」李宗
恩說。
身在矽谷,李宗恩希望結合當地的聰明才智,聲望與資源,重新建立一個中醫的
系統。
當外國主流逐漸重視中醫時,或許,是到了該重新定位這個3000年前老祖宗所留
下的智慧遺產的時候了。
--
隨著各種病毒變種進化,許多西醫束手無策的疾病在中醫手下藥到病除,
使得中醫不但引起矽谷許多高科技精英投入,例如今年才膺選為台灣中
研院院士的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孟懷縈去年拜漢唐中醫院長倪海廈為師,
開始投入研究中醫;認為高科技投資已難賺錢的創投業者,也開始對中
醫產生投資興趣。
「中醫的治療成本是西醫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更少,從感冒到
癌症都可以治,使得大家開始思索起中醫的智慧。」擁有史丹福電機博
士、柏克萊MBA學位,目前為史丹福訪問學者並從事創投業的李宗恩,目
前最自豪的學位名稱之一可能是漢唐中醫學院學生。
李宗恩說,他開始研究中醫起因於五年前父親罹患肝癌,當時台大醫院
為他父親進行栓塞,把2公分的腫瘤割掉,但全家人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栓
塞。腫瘤割掉的三個月後,他父親長出新的6公分的腫瘤。
父視的病使李宗恩產生了學習中醫的動機,並在拜倪海廈學習中醫後,親
自為父親以中醫方法治療。雖然因治療時機太晚而無法挽救癌症病情,但
他父親最後的三個月生活品質很好,除了腹水過多外,並無太大病痛。
在惠普(HP)公司擔任高層主管,去年才從惠普退休的科技人廖明煌,現
在於Sarat oga執業當中醫師。他在1993年時得了腕管綜合症,因此跟一位
骨傷科中醫老師,而開始了學習中醫的道路,後來也拜了倪海廈為師。
在惠普工作的最後六年,廖明煌白天在惠普上班,晚上執業當中醫師看診,
他並運用了中醫養生的方法讓自己保持精力充沛,即便白天晚上都工作也
不會疲倦。
廖明煌表示,目前他自己診所裡的病人已經多到「與眉齊高」,但單一診
所對中醫的整體貢獻很有限,因此他期望協助倪海廈播種,讓更多人暸解
中醫的博大精深與治病的奇效。他說,西醫治療H1N1流感要經過研究病毒
及開發疫苗等繁複的過程,而他用中醫的經方,病人兩天就可治癒。
「經方」正是倪海廈廿年來疾走呼籲的中醫道路,倪海廈認為,中醫一個
世紀以來走錯了方向,一直以西醫的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來做為病理
及診斷的依據,但真正的中醫必須回歸傳統經典才能有出路,其中包括黃
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等古藉經典。
遠見雜誌:矽谷高科技華人迷中醫
作者:張德齡 出處:2010年10月號 ?? 第292期
一群矽谷的高科技人,接觸中醫後, 開始打破中醫不是科學的迷思,同時
致力與他們的專業結合。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定位這個3000年前老祖宗留
下的智慧遺產。
9月4日的長週末,加州聖塔克拉拉會議中心擠滿上千人,其中包括來自矽谷
各界的華人精英,例如剛入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的史丹佛大學教授孟懷縈、
聖荷西州立大學工學院院長魏文憶、宏道公司首席執行長陳丕宏以及創投家
王大成等。
但這次他們不是來參加高科技年會,而是前來聽中醫師倪海廈教授的演講。
中醫與高科技?乍聽之下似乎有些反差。
但其實,近幾年來愈來愈多的科技人開始對中醫有興趣,他們不只要打破中
醫不是科學的迷思,同時致力讓兩者專業結合。
聽聽他們的故事,或許許多人會重新定位這個3000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遺產。
工程師 分享中藥救低血糖兒
例如今年39歲的張志偉。兩年多來他利用工作之餘進修中醫,白天的他是矽谷
知名軟體科技公司的資深研發工程師,晚上他會研讀中醫經典或是和網友討論
最新的處方,週末及假日去中醫大學上課。
但是張志偉平時工作繁忙,能夠花在中醫的時間畢竟有限。
張志偉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電機博士。
張志偉笑說,如果能夠拿出他念博士時的精神,一定可以快速提高功力。
他曾在網路上發表〈邁向中醫之路〉一系列文章,看了令人動容。原來十多
年前,他的父親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他眼睜睜地看到父親三年內痛
苦的化療過程,從當年精壯的北方大漢,變成乾枯的瘦小老人,最後痛苦的
離開。他形容這個治療過程,在他心中成了永遠抹滅不去的痛。
多年後,他無意間發現一個中醫網站,網路上的種種案例,對照到父親的化
療過程,讓他驚覺中醫的奧祕,中西醫理論的大不同,讓他對中醫產生濃濃
的興趣。
不過,真正讓他開始鑽研中醫,是他一出生就患有低血糖症的兒子,出生不
到兩個月,便經歷了三次全身麻痺的手術,每天都必須服用胰島素抑制劑。
小孩病情雖然得到控制,但是身體虛弱,經常感冒,起先他求助中醫朋友,
後來乾脆自己研究。現在,他的兒子六歲了,經過中藥調養,氣色愈來愈好,
每天必須吃的西藥,也逐漸減少。工程師背景出身的他,經過兩年鑽研後,
很肯定中醫是一種科學的方法。
有趣的是,他認為中醫治病的思惟,和工程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本質上是
一致的。
以工程師的方式來看中醫,張志偉有這樣的看法: 工程師每天解決極端複雜
的問題的方式,就是在瞭解問題的本質後,建立一種簡化的模型,這個模型
必須要能夠精確的抓到問題的重點,在此模型之上,進而推導出解決方案。
人體運作也是極端複雜的,中醫講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就是
在千年來無數的實踐中,歸納出來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之上,對疾病的本質,
加以定性、定位、和定量,進而推導出用藥和治療方案。
創業家 迷上中醫系統性思惟
迷上中醫的矽谷工程師還有許多。例如同樣擁有工程背景的李宗恩,目前是矽
谷Maitreya Fund I LP的合夥人。 五年前,他的父親罹患肝癌,經過化療後,
原本直徑兩公分的腫瘤,不到三個月,竟又長出六公分。在經歷兩次的栓塞治
療,病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來愈惡化。李宗恩開始求助於中醫,原本的他
也是半信半疑,後來發現父親本來身體虛弱,經過中醫的治療,可以生活得像
正常人一般。
通常,像他父親「多發性肝癌」的病人,最後都會非常疼痛,只能靠施打嗎啡
過日子。
雖然他的父親終究還是離開了,但他認為父親在走前的生活品質很好,他開始
對中醫產生好奇,經常請益為他父親治病的中醫師倪海廈,並且拜他為師。
李宗恩對中醫充滿熱情,現在只要聊到這個話題,眼神便亮光,滔滔不絕。
李宗恩從小是個資優生,沒有考過高中及大學聯考,一路保送台大物理系,進入
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班的全額獎學金,同時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MBA。
跟張志偉一樣,他也發表過一篇〈中醫與科學〉的文章。李宗恩比喻「西醫就像
是化學醫學;而中醫則是物理醫學」,兩種是完全不同的醫療方式。
可惜地是,中醫不是主流,社會地位也沒有西醫高,最好的人才不會進入中醫。
研究中醫愈深,李宗恩就愈驚歎其中的奧秘。「其實很多病症,古書都有記載,」
他十分重視古書,認為當代中醫有太多的解釋與應用,卻不重視像《黃帝內經》
這樣的古書。
學習中醫四年多來,李宗恩替身旁的親朋好友治病,建立口碑。 現在的他正職
還是投資家,但開始準備考中醫執照,也在中醫大學做實習醫生,但他沒有轉行
做中醫的計畫,也不是為了賺錢,他有更遠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推廣中醫成為主
流。
目前李宗恩還有個特別的身分,就是史丹佛大學的訪問學者。他希望能夠做出結
合中醫與高科技的研究,他與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整體醫學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的學者與醫生們討論與交流,得到他們的支
持。
孟懷縈 亟思科技結合中醫
今年剛獲得中研院院士頭銜、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史丹佛大學電機系
終生講座教授孟懷縈,也是一個中醫迷。
她是一位學者,工程師,也是位矽谷的創業家。
1999年和現任史丹佛大學的校長海納森(John Hennessy)共同創辦通信公司銳訊
(Atheros Communications)。2001年她被科技財經雜誌《RED HERRING》封為十
大創業家之一。
五年前她開始研究《黃帝內經》。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以前的學生聊起
中醫,學生提到自己的膝蓋曾經受傷,連西醫都治不好,竟然被一位半路出師的
朋友給治好,那位朋友就是李宗恩。巧合的是,李宗恩也曾經是孟教授的學生。
後來,李宗恩也成為她與家人的健康顧問。
孟懷縈曾經在電機系開過以電子工程為基礎的生物醫學儀器(Biomedical
Electronics)課程,也曾做過科技運用在西醫領域的研究,她思考,或許可以著
手結合高科技與中醫的研究。
毫無疑問地,如何讓科技結合中醫,已是矽谷最夯的新課題。李宗恩表示,目前提
到中醫與高科技結合,往往還偏重在「萃取」與「煉藥」這些概念,但這些都還是
以西醫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中醫與高科技的結合包括如何去記錄病歷、偵測、
分析、智慧搜尋(Intelligent Searching),這也是矽谷最厲害的地方,」他說。
這也就是讓高科技在測量與分析上,做為中醫的輔助工具。
在測量的部分,以眼診為例,眼診主要是觀察兩個眼睛不同位置的形狀、顏色,對
光的反應等,依據中醫理論,這可以用來判斷健康狀況。如果能利用高解析度的數
位相機,可以直接存取,再由電腦做分析,就是科技對中醫的協助了。同樣的技術,
也可以轉來做「舌診」。
適用領域 標準化診斷流程
「其實做不難,但是要有人做,」李宗恩表示,目前醫學和工程結合的醫工系,都是
偏重在西醫;但很多中醫對看診把脈很有經驗,認為不需要使用儀器來輔助,這又產
生「標準化」的問題:到底需要記下什麼,必須要有數據做為證明。
在人工智慧方面,他認為中醫比較有整體系統。再者,中醫古書的正確性高,可輸入
上百本的古書做人工智慧分析,接近訓練一般中醫師的程度。
他認為這些都是提供中醫師標準化的工具,問診、治療、開藥就是醫生的責任,就好
比核磁共振攝影(MRI)只是輔助,不可能取代醫生。
創投家 看出檢測潛力商機
矽谷橡子園合夥人王大成以投資人的角度來分析,目前中醫在美國的大問題,就是
公信力不足,中醫師素質良莠不齊,如果能使用儀器測量,建立標準化,可以幫忙
建立公信力。
另一方面,西醫的收費分為測量(data taking)與醫生看診(data mining),是
分開的。
但是中醫是將兩者合併在一起,而且有些保險不給付。
王大成認為,或許可以好好思考在政治上需要做些甚麼,好讓主流認同。
其實中醫與高科技結合,可以為健保節省很大的成本。 根據醫療數據統計,在
美國90%的檢驗是不必要的。但是利用中醫的技術,卻可以有效地找出可能的病
源。
李宗恩指出,可以先利用中醫的眼診找出身體可能發生的問題,如此可以節省很
多的成本。孟教授亦表示,「美國要施行全民健保,需要新的理念來協助,中醫
與高科技結合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李宗恩指出,過去20年來,大筆經費捐給癌症研究機構,但得癌症的人愈來愈多,
並未下降。
「如果把捐獻金額的其中1/3,甚至1/10捐給中醫做研究,效果會更好,」李宗
恩說。
身在矽谷,李宗恩希望結合當地的聰明才智,聲望與資源,重新建立一個中醫的
系統。
當外國主流逐漸重視中醫時,或許,是到了該重新定位這個3000年前老祖宗所留
下的智慧遺產的時候了。
--
Tags:
西藥
All Comments
By Megan
at 2011-01-26T22:01
at 2011-01-26T22:01
By Tracy
at 2011-01-27T09:44
at 2011-01-27T09:44
By Tristan Cohan
at 2011-01-27T21:27
at 2011-01-27T21:27
By Zenobia
at 2011-01-28T09:09
at 2011-01-28T09:09
By Bennie
at 2011-01-28T20:52
at 2011-01-28T20:52
By Hamiltion
at 2011-01-29T08:35
at 2011-01-29T08:35
By Ida
at 2011-01-29T20:17
at 2011-01-29T20:17
By Kristin
at 2011-01-30T08:00
at 2011-01-30T08:00
By Kama
at 2011-01-30T19:42
at 2011-01-30T19:42
By Sarah
at 2011-01-31T07:25
at 2011-01-31T07:25
By Hamiltion
at 2011-01-31T19:08
at 2011-01-31T19:08
By Mason
at 2011-02-01T06:50
at 2011-02-01T06:50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2-01T18:33
at 2011-02-01T18:33
By Leila
at 2011-02-02T06:16
at 2011-02-02T06:16
By Daph Bay
at 2011-02-02T17:58
at 2011-02-02T17:58
By Eartha
at 2011-02-03T05:41
at 2011-02-03T05:41
By Liam
at 2011-02-03T17:24
at 2011-02-03T17:24
By Charlie
at 2011-02-04T05:06
at 2011-02-04T05:06
By Wallis
at 2011-02-04T16:49
at 2011-02-04T16:4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1-02-05T04:31
at 2011-02-05T04:31
By Emily
at 2011-02-05T16:14
at 2011-02-05T16:14
By Oscar
at 2011-02-06T03:57
at 2011-02-06T03:57
By Jake
at 2011-02-06T15:39
at 2011-02-06T15:39
By Vanessa
at 2011-02-07T03:22
at 2011-02-07T03:22
By Kelly
at 2011-02-07T15:05
at 2011-02-07T15:05
Related Posts
疑似癲癇症狀,請大家能幫幫忙!!!
By Harry
at 2011-01-25T00:00
at 2011-01-25T00:00
在晚上睡覺時發生過幾次以下症狀:
流很多口水、抽蓄、翻白眼,且怎麼叫都叫不醒,而隔天起床後頭都會很痛 ...
控制血壓~房事也被控制~~~
By Donna
at 2011-01-21T00:00
at 2011-01-21T00:00
聽說藥物會減緩性功能ˋ但又不能不吃
我要如何控制血壓ˋ又能不減少ˋ房事的部分~~~�� ...
身體冷、濕怎麼生活比較好?
By Harry
at 2011-01-20T21:26
at 2011-01-20T21:26
身體冷、濕怎麼生活比較好?
By Frederica
at 2011-01-20T20:48
at 2011-01-20T20:48
手腕骨折經過手術固定後何時可開始吃中藥?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1-20T00:00
at 2011-01-20T00:00
想知道一下 大約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