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關古道的由來.... - 藥品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05-06-04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有誰知道八通關古道的由來....
還有....台灣有哪些古道比較有名的.....
Tags: 藥品

All Comments

Linda avatar
By Linda
at 2005-06-06T08:09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保留清代與日據時期開闢的道路,娓娓道出台灣開發的歷史。 在鄭氏據台的陰影下,清朝對台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的態度,然台灣氣候溫和、土地 肥沃,吸引無數閩粵地區的人民前來開墾。清末,列強窺伺中國,台灣島孤懸在外,是最容易 奪取的殖民地。
同治十三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殺害琉球海難漁民,大學進犯,清廷只得派船 政大臣沈葆楨來台交涉。事後,沈葆楨力主開山撫番,於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線開闢 道路通達東部。

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經東埔、八通關,到璞石閣(花蓮玉里),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 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265華里(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 道」。開闢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廣招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以充實全島,防範外國 人侵擾,但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十七年緊縮台政後, 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荒沒。 日人據台以後,推行「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沒收原住民的槍枝和彈藥。
大正三年 (1914年),日人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原本相安無事的布農族蕃情大變。大正四年拉荷阿雷 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 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兄弟受日警圍勦,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 戰基地。大正八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 」,以便包圍塔馬荷社,此路於大正十年完工,全長約 125公里。
昭和六年,日人又開闢連接 里壟(台東關山)至六龜(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 從此散布在荖濃溪及拉庫拉庫溪兩岸的住民,完全在日人的俯瞰之中,從警備線上之「中 之關駐在所」可直接監視玉穗社,南北挾攻玉穗之圖即將得逞。
昭和八年(1933)拉荷阿雷出降 ,長達十八年連綿不斷的布農抗日行動才告一段落。 清朝八通關古道是清廷對台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為漢人篳路 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日據時期開闢的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及關山越警備線,為日人在台理蕃 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抗日的英勇。

資料來源:http://www.ysnp.gov.tw/tc/resources/situation/bato...
-----------------------------------------------------------------------
八通關古道的修築,是玉山地區開發的一個轉捩點。
本區一直是高山原住民活動的區域,直到西元1875年,清政府為鞏固其對東部地區的統治,由當時的總兵吳光亮帶領修築橫越中央山脈、全長約 152公里的八通關古道,西起林祀埔(今南投竹山),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秀姑巒山到花蓮璞石閣(玉里)。西元1929 年日據時期,為加強控制當時尚未歸順的布農族人,又闢建越嶺道路,與清八通關古道雖有交會,但至大水窒以東則完全分道揚鑣。
目前仍可使用的古道僅東埔溫泉到八通關草原間約20糝里路程,古道大部分路徑因淹沒在山野荒草間,辨識不易,除八通關草原留明明顯的古道遺跡外,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繼崖對岸山腰上六十四階八尺寬石階,及乙女瀑布與對觀之間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階。
資料來源:http://taiwan.wcn.com.tw/b5/mountain/yushan/jade-3...
-----------------------------------------------------------------------
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 台灣自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收入清朝版圖之後,清廷並未積極開發此地,反而頒佈諸多禁令設限,以致鄰近諸列強都企圖染指,終於在同治十年〈1871年〉發生了影響深遠的「牡丹社事件」。 後來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處理,實地勘查,沈氏決定採取『開山撫番』的政策。 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沈氏開始按計劃調派兵員,分北、中、南三路打通前山後山間的通路。其中北路由福建水師提督羅大春率領,由今日的宜蘭蘇澳鎮,開路到花蓮,即為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南路由同知袁聞柝負責,由恆春往東,直抵今日的台東,路線大致與現在的南迴公路近似。而中路則由總兵吳光亮率領,由竹山〈當時名林杞埔〉起,經過鹿谷鄉的鳳凰山、信義鄉的東埔翻越八通關,秀姑巒山,到達花蓮的璞石閣〈今日的玉里鎮〉,歷時近一年築成此一 亙古未有之路,當時稱「八通關古道」﹐其實並非真有此關名﹐而是鄒族原住民對台灣最高峰玉山的稱呼﹐吳光亮則以此名稱呼一片高原取其四通八達﹐入口有如隘口之意。   
相關古蹟
吳光亮率領的飛虎軍約2000人,於光緒元年正月初九,由竹山、社寮兩地分別動工,竹山因成為中路起點,號稱【前山第一城】。而社寮另有一口井名「甘泉井」也是吳大人命名的。
竹山、社寮兩線到了大坪頂﹝今鹿谷地區﹞合而為一,在往大水窟~麒麟潭,開闢至頂城~鳳凰村落。在,鹿谷祝生廟內有『開山佑民』匾額,鳳凰山寺內有佑我開山匾額,均由吳光亮之弟吳光忠具名獻立。
古道開到鳳凰山腳下,即今鳳凰谷鳥園管理處旁邊的竹林內,吳總兵在一快塊巨石上題下【萬年亨衢】四個行書大字,祈禱千年萬代後,此路仍然暢行無阻,在山腰處另有〈鳳凰眼〉繞道到陳有蘭溪,進入信義鄉。
八通關古道是全省所有清代步道中,唯一幸存的一極級古蹟。如今九二一大地震後,有待有心山友再進入勘查之。目前據鹿谷鄉親友所看到說:「鳳凰山崩塌近萬年亨衢附近了」。
資料來源:http://www.chushan.com.tw/chushan/ptr.html
http://www.wintimes.com.tw/play/540/558/558-4.htm
↑這個網址可以看到八通關360度的圖哦!!
-----------------------------------------------------------------------
桂花林古道
畚箕湖,因地型而名,穿越畚箕湖的桂花林古道,則為淡蘭古道的中繼站,是南港地區茶農挑擔送茶到外地販賣的必經之路,採茶人愛唱山歌,挑茶的人嘴巴也沒閒著,耆老傳述,過去茶業興盛之時,每逢產茶季節,古道上的歌聲此起彼落,是絡繹不絕的挑夫最時興的接力賽。
畚箕湖地名指的是南港舊莊路二段一帶的地形,這裡也是南港地區觀光茶園的發展地區,除了喝茶、吃土雞,附近也有幾段山林步道可供遊客行走遊賞,畚箕湖桂花林古道為其中的一段──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右前方涼亭,沿著石階前行,就能接上這段古道。
論及台灣古道,絕不會忽略淡蘭古道;淡蘭,指的是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交通路線,是台灣古道中相當知名的一條,全長80公里,桂花林古道是其中的中繼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桂花曾是南港茶燻香的重要花卉,人說「八月桂花香」,事實上桂花的品種有好幾種,台灣常見的「銀桂」並非只在夏末秋初的8月開花,常有人說台灣的桂花開花不按時節,全年都看得到,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從修築平整的桂花林古道起始點下行不久會看到一片桂花林,桂花生長不快,又在樹莖基部就開始分枝,這片60年的桂花林個頭雖比人高,但卻顯不出老樹的壯觀。
每逢春、秋桂花花季,清香隨風飄散,即使不入林下,行走於舊莊路就能聞到空氣中飄散著濃而不烈的花香,可惜的是今年桂花開晚了一點,此時拜訪還不到花開成片的時候,未能親炙其壯觀場面。南港地區常見的桂花有「銀桂」及「丹桂」兩種,同樣是桂花香味卻有差異:「銀桂」清香、「丹桂」味甜,若是烘托茶的香味,還是「銀桂」較合適。
走過桂花林,右側一棵百年老樟樹(見圖)孤立路邊,低低沈吟著台灣樟腦外銷的一頁滄桑史;樟樹曾是台灣西部覆蓋面積最廣的樹種,台灣的樟腦油產量也曾經佔據世界70%的產量,但也因大量砍伐,早已不復見野生樟樹成林成片的景象。
這段已成為郊山步道的桂花林古道,可由同在舊莊路的寶樹堂穿越而出,全程近60分鐘,若只走前段,可欣賞桂花林及茶園風光,只消10分鐘時間即可,步道上還有與愛玉子為親戚的袖珍木蓮、曾被傳為可治SARS的金銀花,以及具有強筋健骨功效的海金沙等常見野生中藥材;海金沙為蕨類植物,其孢子葉與營養葉各有不同姿色,十分有趣,除了做中藥之外,如同蔓莖的葉軸還常被利用來做小籃子及鍋刷等生活器具,是台灣山區、平野常見的野生植物。
資料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3/09/16/11050-1513793.ht...
--------------------------------------------------------------------------------
台灣陽明公園.橫嶺古道
今天走陽峰古道,從頂北投泉源路的陽明淨水廠走往竹子湖,回程則改走「橫嶺古道」下山。橫嶺古道與陽峰古道約略平行,一在陽明公園(後山公園)以西,一在陽明公園以東,所以連走兩條古道,可繞一圈O型,又可順道經過陽明公園。
陽明公園,是老牌風景區,我們這一代在台北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誰沒去過「草山」(陽明山)呢?陽明公園的花鐘、噴水池、辛亥光復樓,都是成長記憶的一部份。現在的陽明公園已不如往昔風光,只有二、三月花季期間熱熱鬧鬧,此外,已很少聽到有人會專程來陽明公園遊玩。現代人較嚮往原味的自然風光,陽明公園則是屬於舊時代的公園,有太多人工化的水泥步道、欄杆及涼亭,便漸漸失去吸引力。我今天也只是路過而已。
我從大屯瀑布登山口走往陽明公園,約十分鐘,遠遠看見陽明公園的噴水池,池水水柱沖向天。本想走近拍照,但水氣飛揚,怕鏡頭沾溼,只好又退回,在遠處拍照。拍完後,才走近噴水池。噴水池四周遍植各個品種的櫻花。我看到一張樹牌寫著「昭和櫻」。
陽明山的花季已過,櫻花短暫的艷麗便消逝無蹤,只剩綠葉而已,唯有杜鵑花猶綠中透紅,拉住晚春不放。我漫步於噴水池旁的步道,附近有少數遊客。其實我覺得花季過後的陽明公園,仍不失為是一處可賞心漫步的森林公園。
後山公園最早是日本人山本義信的所闢建的私人別莊,稱「羽衣園」,占地約一公傾,位置在辛亥光復樓和蓮池靠山的那一側。台灣光復後,此地成為海山煤礦老板的別墅花園,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草山管理局成立後,才改為公共公園,逐年擴建,而成為今日的規模。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5/5/11/n917301.htm
--------------------------------------------------------------------------------
台灣陽峰古道.大屯瀑布.青春嶺
「陽峰古道」是清朝時,竹子湖通往士林、天母一帶的古道,陽金公路開闢後,這條古道才逐漸沒落。這條古道路線長短適中,自然風光與人文遺跡兼具,景觀豐富而多元,交通又便利,我訝異於自己這麼晚才得知陽明山國家公園有這麼一條古道,而網路上介紹這條路線的登山記錄卻又不多見。
我從頂北投泉源路260號的「陽明淨水廠」開始我的陽峰古道之行。這裡有一座鼎筆橋跨越陽明溪,這座橋是泉源路與紗帽路的交會處。橋的這頭是「陽明淨水廠」,橋的另一頭則是紗帽路3號「寶山建設招待所」。寶山建設招待所,原為日據時期山本義信姨太太所經營之溫泉旅館,名為「雙葉莊」,為日式建築,建於陽明溪畔,院內有庭園及瀑布。
山本義信出身清寒,後因採礦而飛黃騰達,成為台北州議員。陽明山的後山公園最早即是由山本信義所闢建的私人別墅花園。台灣光復後,雙葉莊曾是故總統嚴家淦先生的官邸,現則為寶山建設之招待所,屬於私人產權。我只能在門口徘徊而已。
從寶山招待所旁進入溪畔小徑,隨即看見淨水廠粗巨的鐵水管,還有日式破舊廢棄的房舍。沿石階而上,路旁柵欄掛著「水源重地,非請勿入」的禁示標語。隔欄而望,裡頭有幾座水池,這裡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淨水廠的沈澱池。旁有一已荒廢的舊辦公室,屋前有老樹,從樹旁繞過屋舍,寬敞的泥土路古道就出現於眼前。陽峰古道的路況比我想像的好太多。應該說路況極佳。
古道緩緩而上,有溪淙悅耳聲,隔著陽明溪,溪對岸有層層梯田,規模雖然不如三芝鄉阡陌梯田,但卻是台北市難得一見的山丘梯田景緻。沿途路旁亦有農家菜園。泥土路平緩而寬闊,這樣的路面及路況,足以供農民行駛拼裝的三輪鐵牛車來運送蔬菜等農穫。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5/5/6/n912879.htm
Olive avatar
By Olive
at 2005-06-08T10:47
八通關古道的修築,是玉山地區開發的一個轉捩點。
本區一直是高山原住民活動的區域,直到西元1875年,清政府為鞏固其對東部地區的統治,由當時的總兵吳光亮帶領修築橫越中央山脈、全長約 152公里的八通關古道,西起林祀埔(今南投竹山),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秀姑巒山到花蓮璞石閣(玉里)。西元1929 年日據時期,為加強控制當時尚未歸順的布農族人,又闢建越嶺道路,與清八通關古道雖有交會,但至大水窒以東則完全分道揚鑣。
目前仍可使用的古道僅東埔溫泉到八通關草原間約20糝里路程,古道大部分路徑因淹沒在山野荒草間,辨識不易,除八通關草原留明明顯的古道遺跡外,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繼崖對岸山腰上六十四階八尺寬石階,及乙女瀑布與對觀之間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階。
八通關古道是清未前山連通後山的三條東西橫貫道路之一。
約當清同治十年辛未(西元一八七一年),有琉球民因風飄流到臺灣南部的八瑤灣,不幸為牡丹社先住民所殺,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便藉詞琉球為其保護國,於同治十三年甲戌(西元一八七四年)以緝兇為由發兵臺灣。清廷深感事態嚴重,乃派船政大臣沉葆楨以欽差身份來臺灣處理臺灣防務,並以理諭、設防令日兵退兵,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解決後,沉葆楨以開禁和開山撫番做為處理後期臺灣防務的重點。積極招徠墾民,開闢後山。為使前山與後山之間的陸路交通通暢,計開北、中、南三條橫貫東西的步道:北部以提督羅大春率兵十三營,自噶瑪蘭(今宜蘭)的蘇澳開至奇萊,共計二○五里;南路以海防同知袁聞柝率兵三營,分二路進行,由鳳山的赤山到卑南計一七五里,由射簝至卑南計二一四里;中路即八通關古道,以總兵吳光亮率兵三營,由林杞埔(今竹山)經鳳凰山、東埔、八通關,越過秀姑巒山,再沿拉庫拉庫溪向東,到達璞石閣(今玉里),全長二六五里,相當於一百五十二公里餘。
八通關古道工程擇於光緒元年乙亥(西元一八七五年)開工,同年十二月完成。平路路寬以一丈為準,遇有山溪,無法寬築的,便以六尺為原則。沿途叢山峻嶺,地形起伏;路面多舖粘板岩石板道,上下坡設石階;遇溝渠則架橋設墩;並築木圍、宿站及塘坊多處;各要隘、營壘分派兵勇駐紮。古道開通以後,墾民來往雖稱便利,但因瘴癘及先住民之侵襲,以致人跡罕至,畏而不前,年久日趨荒蕪,雖經數度改善,終因效果不彰,而逐漸沒入草莽中。
日人據臺以後,為控制先住民,並統治山地,乃於民國八年己未(西元一九一九年),動用番社勞役,另闢理番道路,稱為「八通關越嶺道路」,並在沿途要隘設置卅四個駐在所。至於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則因交通運輸工具的改變,早已廢棄不用。然而,從沿途碩大豪邁的碑碣中,仍然可以看出當年吳光亮率兵開山,不畏艱難的豪情壯志,對於後山的開發,實在功不可沒。
八通關清朝古道:正式創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是台灣境內最早橫貫東西部的聯絡道路之一,由當年總兵吳光亮督軍開鑿完成。
八通關越嶺古道:又稱理蕃道路,全長約125公里,日本為實行理蕃政策,於民國8年6月開工闢建的

請問有哪些常見的野草(野花),是在緊急的時候方便實用的?

Olive avatar
By Olive
at 2005-03-11T00:00
如題...
有哪些常見的野草(野花),是在緊急的時候方便實用的?
最好有圖示,以便辨認....
謝謝哩!!